關鍵字 |
說明 |
|
UVA對人體的作用 |
引起即時紅斑與滯後紅斑,還會產生黑化作用(即時黑色素沉積)與生成新的黑色素。誘發MMP,裂解膠原蛋白,產生皺紋。 |
UVB對人體的作用 |
為太陽輻射對皮膚引起光生物效應的主要波段,誘發早期和滯後的紅斑效應。長期UVB作用會傷害皮膚的結締組織,也是非黑素癌的刺激因子。 |
UVC對人體的作用 |
UVC具有光活性,會對組織構成傷害,但是UVC不能穿過臭氧層進入地球表面,故對一般人不構成傷害。 |
紫外線的特性 |
紫外線可分成為UVA、UVB與UVC三種,其各具不同物理特性,到達地表的輻射量與臭氧層的關係皆有所不同。 |
防曬因子
(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 |
用來評估防曬制品對UVB的防護效率。延長皮膚被UVB曬紅時間的倍數。 |
MED (p) |
塗抹防曬品皮膚引起紅斑所需最低的紫外線劑量 |
MED (u) |
未塗防曬品皮膚引起紅斑所需最低的紫外線劑量 |
活體試驗法(in vivo tests) |
最終產品臨床評價必需使用活體試驗法。活體試驗法選用試驗對象的皮膚類型也有規定。 |
體外試驗法(in vitro tests) |
只作為公司篩選配方參考。 |
MED
(Minimal Erythema Dose) |
皮膚最低致紅劑量。 |
PA |
UVA光源對表皮即刻產生黑色素的防護程度,可分為,PA+、PA++與PA+++三級,+號越多保護的指數就越高 |
PFA
( Protection Factor of UVA ) |
UVA-II防護指標。 |
IPD
(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 ) |
在照射UVA 立即曬黑程度,目前此系數少見。 |
PPD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
在照射UVA 24小時後仍持續存在的曬黑程度 |
IPF (Immune protection factor) |
數值越高表示UVA 對皮膚中免疫細胞抑制越少,即越安全 |
廣譜SPF |
關鍵波長(CW)大於370nm,才能稱具有”廣譜”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