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
說明 |
|
光的色散 |
太陽輻射的白光,在通過三稜鏡後,會被折射並分散成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這種現象稱為光的色散(dispersion)。 |
光譜色 |
光通過三稜鏡後,被折射並分散的這七種顏色稱為光譜色(spectrum color)。 |
單一光譜色 |
光波在通過稜鏡後,雖會折射,卻不會有色散的現象 |
複色光 |
光波在通過稜鏡後,不但會折射,而且會有色散的現象。 |
對流層 |
空氣污染最嚴重之一層,具有垂直上下氣流,所有天氣現象均在此層。 |
平流層 |
無垂直氣流,噴射機常在平流層底部飛行。 |
臭氧層 |
能夠吸收太陽光中所有的UVC和90%的UVB,對保護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具有重要意義。對陽光中的UVA影響較小。 |
臭氧 |
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能刺激上呼吸道黏膜、眼睛、氣喘及造成肺功能減退。 |
維也納公約 |
人類為保護臭氧層所做的努力之一,已有165個國家加入,保證要保護人類的健康和環境免受臭氧耗減的影響 |
蒙特利爾議定書 |
1994年發達國家要淘汰哈龍物質的生產和使用,1996年要停用受控物質的生產和消費。發展中國家可比發達國家晚十年完成《議定書》規定的削減和淘汰目標。 |
氟氯碳化合物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
就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凶。俗稱的氟利昂(Freon),約在1930年代開始製造,由於穩定性高,具有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使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 |
UV-C(遠紫外線) |
又稱殺菌區,波長範圍:100 nm ~ 280 nm,對所有介質的穿透力極低,為大氣的臭氧層吸收,鮮少到達地表。 |
UV-B(中紫外線) |
又稱皮膚紅斑區,波長範圍:280 nm ~ 315 nm,可穿透空氣和石英,但無法穿透玻璃。 |
UV-A(近紫外線) |
又稱黑光區,波長範圍: 315 nm ~ 400 nm,可穿透空氣、石英、玻璃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