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大學治理雙管齊下-高階人才培育的問題與對策

                                                載自轉載自高教技職簡訊
                                               撰文/佛光大學 楊朝祥校長

  去年八月,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及媒體、企業、學界領袖等發表「人才宣言」,指出臺灣已成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國」,十年內臺灣恐無人才可用,建議政府針對教育、法規、環境與產業通盤檢討,擬訂對策。
  2012年3月中旬,亞都飯店董事長嚴長壽至監察院演講,提出警告,目前臺灣在人才和經濟上,都在吃昨日存糧。過去臺灣由農業、製造業、科技業賺進了三桶金,但未來要找到第四桶金的機會不太多。他認為,要從培養人才、更國際化的方向走出困境。

  佛光大學 楊朝祥校長

 圖:佛光大學 楊朝祥校長

  當國內的產業、政府都在疾呼「根本挖不到人才」之餘,臺灣人才缺乏的情況已經傳至海外。最近,連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也引為「負面榜樣」,呼籲新加坡在引進人才上不能重蹈臺灣的覆轍,要以臺灣為戒。
  臺灣教育發達,尤其是高等教育,當前有165所高校,在校生高達135萬餘人,每年產出的博士3,700名,國科會尚且批評國內博士班設立太多,產業根本無法吸收。既然每年本土產出這麼多學士、碩士、博士,為什麼還有人才荒?高級人才培育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分析可能原因,第一是大學的畢業生仍不符「人才」水準;第二是大學培育出的人才,並非產業界所需人才。前者表示大學水準不佳,無法培育真正人才;後者表示大學設立類科、系所與產業需求不能配合。

政府努力六大目標
  面對高級人才供需失衡,國科會不能只是流於批評博士班設立太多,教育部也不能只是宣示加強管控,行政院更不能以「政府已有因應對策」為推卸責任的藉口。根本問題,還在於政府應有以下的努力:

提高高教經費
  近年來,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學生人數遽增,但高等教育的經費並沒有比例的增加,以致每位學生的單位成本逐漸下降,高教的人才素質當然隨之下降。我國若要保持高教人才產出的水準,應仔細核算不同類科學生的單位成本,而從政府的補助、學雜費的收入,以及學校自籌的款項,必須保證能達到「生均成本」,學生的素質方能有保障。

強調專業人才培育
  近年來,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間之界線逐漸模糊化,「學位授予法」應適度修改,將學位區分為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如教育博士(doctor of education)及學術學位(academic degree)如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讓專業學位的課程強調專業知能之培養,學術學位的課程則重視研究能力的提升。

尊重大學自主辦學
  人才的需求,最能深切瞭解者除了產業界之外,就屬學術界,尤其是教育部一再強調產學合作、人才培育對接之時,大學對人才需求的掌握,已有一手的資料,學生無法就業,也成大學的切身之痛。在此之時,大學辦學,已有足夠的外在監控壓力,教育行政部門放手給予大學更自主的系所調整權利,賦予更大的自主辦學空間。

學生學習品質管制
  過去僅有菁英學生、學術性向顯著學生方得入學的態勢已有極重大的改變,許多學習意願不高,或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到大學就讀。如果不能嚴管勤教在先,又給高分在後,勢必培育出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畢業之後,當然就不能符合產業界人才的需求。嚴格的管控學生的學習品質,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就業能力,都是人才培育中不可或缺的機制。

全面競逐優秀人才:
  承認大陸學歷與陸生來臺政策這兩個政策,一個是採認的大陸高校數太少,一個是陸生來臺限制太多,以致使陸生來臺,裹足不前。當然,政府的大陸政策採取穩健發展的策略卻有其必要性,但在規劃大陸教育政策之時,卻必須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大陸的經濟、產業發展已有強大的磁吸作用,在向世界招攬人才。在未來,臺灣與大陸,甚至於全世界經濟發達地區相互競逐人才,已成必然之趨勢。

為全世界培養人才
  臺灣在產業上是屬於以外貿為主的「淺盤式的經濟型態」,也因此,在人才的培育上也是「淺盤式的人才需求型態」。這種型態的產業,人才的素質必須達到世界性的水準,方能與世界各國競爭,但在人才需求的數量上,卻是「類多量少」的型態。在這種質、量需求較為特殊的情勢之下,就必須有「培養世界性人才,為全世界培養人才」的思維。

大學人才培育七大方向
  雖然政府政策的領導、資源的挹注、教育環境的建制都與人才培育息息相關,但培育人才的重責大任依然落在大學校院的身上,是以,大學在人才培育上亦應有相對的對策,可朝以下幾點方向著手:

培育人才為重要功能:
  學術研究、創發知識是大學的重要功能,但人才培育才是大學與研究機構最大的不同之處,從學生未來發展的前途看來,學術研究也是一種專業,是以,無論何種類型的大學,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絕對是大學的最重要功能。大學應走出學術象牙塔的迷失,不能再「重學術輕專業,重研究輕教學」的思維。

彈性調整系所設置:
  近年來,產業變遷快速,企業所需人才日新月異,教育部開始放鬆系所調整的規範,但各大學常因顧慮教師「工作權」的問題,系所調整不易,結果為了不讓老師失業,卻培育出許多失業的學生。大學應深切體會,配合社會、產業人才的需求,彈性調整系所設置,絕對有其必要性。

重視「新大學生」培養:
  隨著大學的增設,入學管道的寬鬆,過去可能被堵塞於大學校門之外的學生,如今也有機會到大學校園中學習,這些學生與傳統的大學生在特質上有相當大的差異性。面對學習動機、方式與專長的內容與傳統的「新大學生」,大學不能再是「菁英教育」,無論科系、課程、教材、教法、輔導方式都應有所更迭,要為這些「新大學生」客製化一個最適合的學習環境。

徹底檢討教學體制:
  當高科技、知識產業、服務業成為策略產業之際,產業的需求已轉向具有創新、創意、獨立思考的管理、研發、品牌經營人才,大學的系所設置、課程、教材都必須因人才需求的改變而改弦易張,而在教學方法上,不能再強調背誦、死記,而是以創新、創意的教學方式,培育產業所需的新人才。

加強基礎學科及態度培養:
  專業工作者除了專業知能之外,語文學科、基礎學科以及氣度、態度的培育更為重要。是以,當學生在學之時,學校除了要求教師要嚴管勤教、悉心輔導,以提升專業知能之外,對中、英文的學習、基礎學科的加強,以及氣度、態度的培育均須加強。

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過去產業界僅享受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卻鮮少主動培育人才。早期的職業訓練基金的建置之目的就是要企業界負起培育人才的責任,但成果並不理想,政府也許可以採取其他的對策,鼓勵、要求產業與大學共同培育人才或獨力擔負人才培育的重責大任,以達到「教、訓、用一致」之目標。

吸引優秀境外學生:
  鼓勵學生出國、大學國際化固然是必須要走的道路,但吸引境外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更是必要之舉。優秀境外學生不僅可促進學生交流,學習多元文化、刺激本地學生學習。而更重要的,吸引優秀的境外學生畢業之後留在國內工作更是最直接的方法,以美國為例,移民法規固然嚴格,但只要是亟需的優秀人才就有留下來工作的機會。當我國需才孔急之際,留置優秀境外畢業生,也是有效的「攬才」策略。
  我國人才荒的問題已嚴重到影響產業未來發展以及國家競爭力的境界,面對產業界的人才不足的現象,政府不能僅以「已有對策」予以應付,而是真正的檢討人才荒的原因、嚴重的狀況,並謀求根本解決之道才是正辦,唯有政府正視、大學改變思維、產業界通力合作,人才不足的窘境才能盡速的解決。

 

..............................................................................................................................................................................................


關閉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