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三: 任務式學習法實驗
計畫主持人: 陳興梅
有見於本國英語教學仍多仰賴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在上課時多居主導地位,無論在教材的選擇、教材的呈現、教學進度的控制、教學活動的運用及評量的方式等與學習有關的作為上,都由老師片面決定,學生一直扮演被動學習的角色,很少有培養其獨立學習的機會,本校語言中心近年積極鼓勵英文老師投入創新教學法的實驗,希望找到並推廣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任務式(task-based)的教學法應用於英語教學上在國內、外,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本計畫即是引用此種教學方法於正規英語程的另一嘗試。
(一)、計畫摘要:
本計畫的重心為將任務式的教學與學習方法應用於英文課堂之中。任課教師必須先設計出完整的教案,選定主題任務,並將學生分組,由各組學生合作完成任務。本計畫的特色即在於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老師在指示任務後,退居 facilitator 的角色,提供學生各種資源,但需掌握各組的進度,發現他們所遭遇的問題,予以協助及建議,使學生能順利地達成任務。
參與計畫的每一組學生都必須完成四項任務,例如: (1)教會班上的同唱一首英文歌,(2)採用布偶戲的方式,說一個有趣的英文故事,(3)變一個魔術並講解技巧,(4)自編(或改編)且演出一段role-play。各組由學生自已決定任務的主題,工作的分配,任務的演練及最後任務的呈現。在達成任務的過程中,所有的討論,因使用英語為溝通的工具,而得到大量應用英語的機會。學生在任務的進行中,必須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接受挑戰,主動學習,逐步建構起新的知識和經驗。任務完成後,學生不但在英語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也因順利完成任務而增加了自信心,增進了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將有助其邁入獨立學習的階段。
(二)、實施步驟:
1.學期第1週上課時老師詳細的說明本課程要求及各項任務的內容,並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6至8人。各組學生討論三項任務之順續,並分配工作。
2.學生決定主題,收集資料,討論如何呈現任務。每次上課時每組必須向老師簡報進度,是否遭遇困難及需要何種協助。每次討論的結果,都要記錄在「學習日誌」上。老師邀請具有任務相關專長和經驗的老師予以各組個別指導的機會。
3.每一任務持續四週,到第四週時,各組必須展現成果。由另三組的學生和老師共同評分,並予以改進的建議。
4.學期結束前,師生檢討整體課程及各別任務之運作問題,並提供改進的建議。
5.學期結束時,學生接受英語能力測驗,及填寫課程滿意度調查表,做為評估學習成效的依據。
(三)、可能的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案:
可能遭遇的困難 |
解決方案 |
1.學生已習慣被動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完全倚賴老師的指導和老師提供教材。要實施新的嘗試時,有些學生會覺得老師強人所難,而產生抗拒的心態和舉動。 |
老師必須耐心和學生溝通,讓學生全然理解創新教學法的理念及必要性,以說服學生參與的意願。 |
2.大多數學生英語能力不佳,缺乏自信心,且學習動機低落,不肯在課餘時間活動,做更多的討論及演練,如此會影響到積極學習的學生的情緒。 |
老師予以加分的方式,肯定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做小組討論及演練所做的努力,並約談學習態度不佳的學生,予以特別鼓勵與協助。 |
3.學生會因缺乏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如何搜集資料,如何使用工具等等,而造成拖延。 |
老師除給予各組學生語言方面個別指導之外,並邀請具有與任務相關之專長的老師,提供學生表演方面的指導機會。 |
(四)、軟硬體購置及資源分享方式:
a.本計畫將購置之軟硬體設備: 無
b.資源分享方式:
(1) 使用語言中心小劇場做任務呈現之場所。
(2) 協商本校教學資源中心提供現場之錄影協助。
(3) 介紹學生可利用的網站,以得到任務所需之材料。 |